「臣櫬轝在側、
泥首未乾、
泣血待朝、
伏聽刑命。
伏惟、
皇帝陛下、
明同日月、
容光並蒙曲炤、
德合乾坤、
動植咸被亭毒、
好生之德、
遠被昆蟲、
惡殺之仁、
爰流翔泳。
儻降服捨之宥、
賜全腰領之恩、
雖死之年、
猶生之日。
非所希冀、
敢陳所懷、
不勝伏劒之志。
謹遣原川等、
拜表謝罪、
伏聽勅旨。
某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
兼進貢銀
三萬三千五百分、
銅三萬三千分、
針四百枚、
牛黃百二十分、
金百二十分、
四十升綜布六匹、
三十升布六十匹。
是歲、
穀貴、
人飢。
十三年春正月、
大星隕皇龍寺、
在城中間。
拜强首爲沙湌、
歲賜租二百石。
二月、
增築西兄山城。
夏六月、
虎入大宮庭、
殺之。
秋七月一日、
庾信卒。
阿湌大吐謀叛、
付唐、
事泄伏誅、
妻孥充賤。
八月、
以波珍湌天光
爲中侍。
增築沙熱山城。
九月、
築國原城
古薍長城
北兄山城、
召文城、
耳山城、
首若州走壤城
一名迭巖城、
達含郡主岑城、
居烈州萬興寺山城、
歃良州骨爭峴城。
王遣大阿湌徹川等、
領兵船一百艘、
鎭西海。
唐兵與靺鞨契丹兵
來侵北邊、
凡九戰、
我兵克之、
斬首二千餘級。
唐兵溺瓠瀘、
王逢二河、
死者不可勝計。
冬、
唐兵攻高句麗
牛岑城、
降之。
契丹、
靺鞨兵
攻大楊城、
童子城、
滅之。
始置外司正、
州二人、
郡一人。
初、
太宗王滅百濟、
罷戍兵、
至是復置。
十四年春正月、
入唐宿衛
大奈麻德福傳、
學曆術還、
改用新曆法。
王納高句麗叛衆。
又據百濟故地、
使人守之。
唐高宗大怒、
詔削王官爵、
王弟右驍衛員外
大將軍臨海郡公
仁問在京師、
立以爲新羅王、
使歸國、
以左庶子同中書門
下三品劉仁軌
爲雞林道大摠管、
尉卿李弼、
右領軍大將軍
李謹行副之、
發兵來討。
二月、
宮內穿池造山、
種花草、
養珍禽奇獸。
秋七月、
大風毁皇龍寺佛殿。
八月、
大閱於西兄山下。
九月、
命義安法師
爲大書省、
封安勝爲報德王。
十年、
封安勝高句麗王、
今再封、
不知報德之言、
若歸命等耶、
或地名耶。
幸靈廟寺前路閱兵、
觀阿湌薛秀眞
六陣兵法。
十五年春正月、
以銅鑄百司
及州郡印、
頒之。
二月、
劉仁軌破我兵
於七重城。
仁軌引兵還、
詔以李謹行
爲安東鎭撫大使、
以經略之。
王乃遣使、
入貢且謝罪、
帝赦之、
復王官爵。
金仁問中路而還、
改封臨海郡公。
然多取百濟地、
遂秖高句麗
南境爲州郡。
聞唐兵與契丹、
靺鞨兵來侵、
出九軍、
待之。
秋九月、
薛仁貴以宿衛
學生風訓之
父金眞珠、
伏誅於本國、
引風訓爲鄕導、
來攻泉城。
我將軍文訓等、
逆戰勝之、
斬首一千四百級、
取兵船四十艘。
仁貴解圍退走、
得戰馬一千匹。
二十九日、
李謹行率
兵二十萬、
屯買肖城、
我軍擊走之、
得戰馬
三萬三百八十匹、
其餘兵仗、
稱是。
遣使入唐貢方物。
緣安北河設關城、
又築鐵關城。
靺鞨入阿達城劫掠、
城主素那逆戰死之。
唐兵與契丹、
靺鞨兵來、
圍七重城、
不克。
小守儒冬死之。
靺鞨又圍
赤木城滅之、
縣令脫起率百姓、
拒之、
力竭俱死。
唐兵又圍石峴城、
拔之、
縣令仙伯、
悉毛等、
力戰死之。
又我兵與
唐兵大小十八戰、
皆勝之、
斬首六千四十七級、
得戰馬二百匹。
十六年春二月、
高僧義相奉旨、
創浮石寺。
秋七月、
彗星出北河、
積水之間、
長六七許步。
唐兵、
來攻道臨城拔之、
縣令居尸知死之。
作壤宮。
冬十一月、
沙湌施得領船兵、
與薛仁貴戰
於所夫里州伎伐浦、
敗績、
又進、
大小二十二戰、
克之、
斬首四千餘級。
宰相陳純乞致仕、
不允、
賜几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