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春正月、
遣使大唐獻方物、
秋七月、
百濟王義慈大擧兵、
攻取國西四十餘城。
八月、
又與高句麗謀、
欲取党項城、
以絕歸唐之路。
王遣使、
告急於太宗。
是月、
百濟將軍允忠、
領兵攻拔大耶城、
都督伊湌品釋、
舍知竹竹、
龍石等死之。
冬、
王將伐百濟、
以報大耶之役、
乃遣伊湌金春秋於高句麗、
以請師。
初大耶之敗也。
都督品釋之妻死焉、
是春秋之女也。
春秋聞之、
倚柱而立、
終日不瞬、
人物過前而不之省。
既而言曰
「嗟乎、
大丈夫。
豈不能呑百濟乎。」
便詣王曰
「臣願奉使高句麗、
請兵、
以報怨於百濟。」
王許之。
高句麗王高臧、
素聞春秋之名、
嚴兵衛而後見之。
春秋進言曰
「今百濟無道、
爲長虵封豕、
以侵軼我封疆。
寡君願得大國兵馬、
以洗其耻、
乃使下臣致命於下執事。
麗王謂曰
「竹嶺本是我地分、
汝若還竹嶺西北之地、
兵可出焉。」
春秋對曰
「臣奉君命乞師、
大王無意救患以善鄰、
伹威刧行人、
以要歸地、
臣有死而已、
不知其他。」
臧怒其言之不遜、
囚之別館、
春秋潛使人告本國王。
王命大將軍金庾信、
領死士一萬人赴之。
庾信行軍過漢江、
入高句麗南境、
麗王聞之、
放春秋以還、
拜庾信爲押梁州軍主。
十二年、
春正月、
遣使大唐獻方物。
三月、
入唐求法高僧慈藏還。
秋九月、
遣使大唐上言
「高句麗、
百濟侵凌臣國、
累遭攻襲數十城。
兩國連兵、
期之必取、
將以今茲九月大擧、
下國社稷必不獲全、
謹遣陪臣歸命大國、
願乞偏師、
以存救援。
帝謂使人曰
「我實哀爾爲二國所侵、
所以頻遣使人、
和爾三國。
高句麗、
百濟旋踵翻悔、
意在呑滅、
而分爾土宇、
爾國設何奇謀、
以免顚越。」
使人曰
「吾王事窮計盡、
唯告急大國、
冀以全之。」
帝曰
「我少發邊兵、
摠契丹、
靺鞨直入遼東、
爾國自解、
可緩爾一年之圍。
此後知無繼兵、
還肆侵侮、
四國倶擾、
於爾未安、
此爲一策。
我又能給爾數千朱袍丹幟、
二國兵至、
建而陳之、
彼見者以爲我兵、
必皆奔走、
此爲二策。
百濟國恃海之嶮、
不修機械、
男女紛雜、
互相燕聚。
我以數十百船、
載以甲卒、
䘖枚泛海、
直襲其地。
爾國以婦人爲主、
爲鄰國輕侮、
失主延寇、
靡歳休寧。
我遣一宗支、
與爲爾國主。
而自不可獨王、
當遣兵營護、
待爾國安、
任爾自守、
此爲三策。
爾宜思之、
將從何事。」
使人但唯而無對、
帝嘆其庸鄙、
非乞師告急之才也。